乳液泵主要用作艦船主機滑油泵,基本上不作陸用。有些艦船動力裝置的設計者不明白艦船主機滑油泵為何選用乳液泵,而不選用結構較為簡單、噪聲相對較小且造價也較低的乳液泵?乳液泵作主機滑油泵的優(yōu)點在哪里?
先,乳液泵一樣都適宜于輸送清潔的潤滑性介質(zhì),作滑油泵是它們的主要功用。艦船用主機滑油泵 曾廣泛采用乳液泵,這與當時乳液泵尚未問世或問世不久人們對其尚不甚熟悉有關,但后來艦船用主機滑油泵的選型則逐漸以乳液泵替代乳液泵,尤其在較大的流量工況下。這種趨勢發(fā)生的 重要原因是乳液泵的運行性優(yōu)于乳液泵!因為乳液泵對介質(zhì)清潔程度要求 ,對介質(zhì)中的雜質(zhì)非常敏感,如果介質(zhì)中含有雜質(zhì),尤其是金屬屑粒,就 易造成螺桿“抱軸”現(xiàn)象,使泵 易受損。而螺桿保溫泵雖對介質(zhì)的清潔程度也有較高的要求,但對介質(zhì)中的雜質(zhì)敏感性比乳液泵要低得多,究其原因是由于二者的螺桿螺旋齒型構成不同所致。
有些使用者認為乳液泵的運行是由主動螺桿推動從動螺桿,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實際上乳液泵螺桿螺旋的端而齒形是擺線,螺桿襯套和其包容的主動螺桿和從動螺桿構成的螺旋槽在理論上是 封閉的密封腔,因此螺桿泵運行時主動螺桿推動螺桿副之間形成的密封腔中的介質(zhì),再由密封腔中的介質(zhì)推動從動螺桿旋轉,這就要求螺桿螺旋型而之間的間隙較小,使密封腔具有較好的密封性。由從動螺桿的旋轉原因可知,從動螺桿在螺桿襯套的孔內(nèi)是處于浮動狀態(tài),從動螺桿與螺桿襯套孔之間的間隙在運行時無法 的間隙值一旦有雜質(zhì)落入上述二種間隙內(nèi),螺桿就會發(fā)生“抱軸”的故障,嚴重時會使螺桿和螺桿襯套毀壞。而乳液泵其螺桿螺旋端而齒型是由擺線和漸開線組合而成,主動螺桿螺旋型而上的漸開線段在運行時推動從動螺桿上相嚙合的漸開線段,從而使從動螺桿旋轉。這種齒型使螺桿瀝青泵由螺桿襯套和其包容的螺旋槽所組成的密封腔并不是 密封的,一旦有雜質(zhì)落入螺旋型而之間時,能將雜質(zhì)“軋”過去或?qū)㈦s質(zhì)推入以漸開線部分作為傳力齒型的不 密封的螺旋槽內(nèi),從而有可能避免螺桿發(fā)生“抱軸”;而且乳液泵的五根螺桿均有上、下滑動軸承,因此螺桿襯套孔與螺旋外徑之間不固定不變的間隙值,而且間隙值也 大于上、下滑動軸承處的間隙。因此,乳液泵與乳液泵的相應部位相比較,前者可以通過相對較大的雜質(zhì),不易發(fā)生“抱軸”現(xiàn)象,可見乳液泵對雜質(zhì)的敏感性相對于乳液泵要好得多,其性比乳液泵的要高。
這里需特別指出,艦船主機滑油泵在系泊試驗時常被用作竄油泵,用來清洗管路。盡管我們作為泵的設計者,并不認同這種把螺桿泵兼作竄油泵的做法,因為即便是乳液泵也對雜質(zhì)還是比較敏感的。竄油過程應當采用對顆粒性雜質(zhì)適應性較好的泵來竄油,避免螺桿泵在竄油時損壞。但實際上,船廠在系泊試驗時用另一種泵先竄油,然后再換成螺桿泵作主機滑油泵試驗存在 的困難,所以許多船廠仍將主機滑油泵兼作竄油泵用。另外據(jù)我們了解,乳液泵作竄油泵時發(fā)生“抱軸”的故障遠遠高于乳液泵。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乳液泵比乳液泵 為。盡管船廠在泵的 處也裝有濾器,但仍常有雜質(zhì)進入泵內(nèi),況且濾器的濾網(wǎng)如果很密,則也會造成吸入阻力太大,易發(fā)生運行不正常的現(xiàn)象。
主機滑油泵以乳液泵取代乳液泵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乳液泵適合于低壓大流量的工況,乳液泵不適合大流量的工況。相同情況下,乳液泵的外形尺寸小于乳液泵的,這對于機艙空間有限的艦船,尤其是艦艇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不銹鋼乳液泵螺桿螺旋之間是擺線嚙合,在螺旋角較小的情況下,不能傳遞很大的圓周力;而乳液泵螺桿螺旋的傳力齒型是漸開線,可以傳遞較大的圓周力,因此可以采用較小的螺旋角。而螺旋角的大小決定了螺桿泵輸送介質(zhì)的軸向流速,決定了滄州螺桿瀝青泵的吸上性能,即汽蝕發(fā)生與否,這對泵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對于船用主機滑油泵,基本上都不是處于倒灌狀態(tài)下運行,對吸上性能有相當高的要求。由上可知,在相同流量和相同轉速的情況下,乳液泵可以有較小的軸向速度、即具有較乳液泵好的吸上性能;若二者流量相同且采用相同的軸向速度,則乳液泵就可以取比乳液泵高的轉速。